发布时间:2025-10-15 17:55:34    次浏览
孩子蹒跚学步时,你可以帮他捡回滚落的皮球;孩子不会吃饭撒得满地都是时,你可以一勺勺喂他;可当他步入校园,你可以为他交到知心的朋友吗?走入社会,恋爱、工作,都是你能一手包办的吗? 有时候“无微不至”才是最大的伤害!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你劳心费神地想着怎么帮孩子开拓前路,不如锻炼孩子被披荆斩棘的能力。所以让孩子远离那些你所认为的“幸运”吧,这样才能有真正的成长。这样的话你一定耳熟能详:“孩子,我这是为你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是过来人,我知道什么才是对的!”“你现在恨我,长大了你会感激我!”“现在如果我不提醒你,将来你吃亏了就会怪我!” 但这样的话不知道你听过没有:“关于这件事,孩子,我并不比你知道得更多,你得自己去尝试!”“我不能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也许你是错的,但谁又能次次都对呢?我也做不到啊。”“如果你碰壁了,我的胸怀永远为你敞开,但我不能为你做任何决定。” 其实,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父母的教育和建议固然可贵,但是一味地利用“上一辈”的力量影响孩子们对人生道路的自主选择有失理性,更谈不上是智举。弯路,是每个人都走过的,难以避开的。弯路它坎坷,艰辛,充满困难,它有时会改变孩子的命运,让其更加堕落,或者更加辉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在弯路中学会自己选择,自己承担。 医生的儿子不一定是医生,球王的儿子不见得就是球王。吃一堑长一智,这句话里面蕴涵了大道理,让孩子走弯路的真理是,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冥冥之中,将所有的选择串在一起,成了一条弯弯曲曲却顺理成章的道路。如果家长横插一杠子,路就断了,没有逻辑关联了。不让孩子走弯路,留给孩子的也不会是直路,而是破碎的路,那将是孩子一辈子要面对的茫然和被动。其实,只要能自由选择就是幸福的,哪怕是一条曲折的路。孩子需要在错误中成长,不要剥夺孩子走弯路的权利,对漫长的人生而言,那条弯路上的风景,也许更美......正效攀比是:羡慕——亲近——学习——超越。负效攀比为:羡慕——嫉妒——憎恶——陷害。《三傻大闹宝莱坞》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你的朋友不及格,你感觉很糟;你的朋友考第一,你感觉更糟。”复杂的心理,说出了人人心里都有但不愿说出的秘密,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攀比动机,成人尚且挣扎在攀比和嫉妒中,何况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潜在的“阶层意识”,让他们多少失去了这个年龄应有的童真。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不知苦了多少穷家长。 孩子之间的攀比屡见不鲜对3岁的孩子,他是因小伙伴都有变形金刚、自己却没有而带来的懊恼;对6岁的孩子,他是坐在一群每天以花生酱、果酱面包为午餐的孩子中间,开始讨厌自己便当盒里的中餐;对9岁的孩子,他是渴望加入人脚一双的UGG的群体,虽然里面包裹的是汗臭的双脚;对11岁的孩子,他有可能是对于加入学校最受欢迎的一群的渴望,尽管代价是装出酷酷的样子、冷落或者甚至嘲讽自己心里喜欢的朋友。 “穷”家长无奈打肿脸充胖子宋先生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女儿朵朵学习钢琴,由于离家比较远,就骑电动车送孩子,练琴的时候一位小朋友悄悄问朵朵,为什么不让你爸爸开车送你呢?朵朵回家后就要求买车,否则不去练琴,为了孩子,宋先生东拼西凑买了一辆车,“平常不开,只是送孩子时才开。”宋先生无奈地说。反思:是谁教会了孩子攀比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家长也恰恰是孩子攀比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长在家中经常有类似同事、朋友攀比倾向,那么孩子无形中也会有这种心理。此外,有些幼儿园老师观念存在问题,对家境比较好的孩子特别关注,却对家境不好的孩子比较冷淡。另外,根据研究,在一些门槛比较高的学校,这种现象发现的几率大于普通学校,所以也是家庭经济收入上的差距,成了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导火索。给家长的建议以身作则、避免过分溺爱;正确开导、不要忽视孩子的缺点,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儿童攀比心理的教育和引导▲1. 要把小朋友的攀比心理往积极向上的方面指引,比如才艺、做好事、劳动等方面。2. 针对这种现象,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给予正确的引导,不是纵容,而是鼓励孩子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来超越别人。3. 不要向孩子施加压力,物极必反,要让孩子努力的同时,拥有快乐的心情。仔细想来,当我们为孩子的迷失责怪社会和环境时,我们忘记了作为父母还可以做些事情来支持孩子,我们从来没有正视孩子们从幼年一路走来的自我价值认同的寻找和需求,是我们自己在不断的保护孩子与让步中鼓励孩子妥协,才使孩子将自己的价值定睛在被同伴接纳上。文章来源 | 网络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舞韵文化